五运六气是什么
五运是指按天干(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)推算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年运变化,简单来说,甲乙属木主风,丙丁属火主热,戊己属土主湿,庚辛属金主燥,壬癸属水主寒。其间会有太过或不及,也会有平气之年。年运与岁气的推算互相关联,密不可分。
六气是指按地支(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)推算的岁气,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六气,即四个节气为一气。从大寒算起,大寒至春分前为初之气,春分到小满前为二之气,小满至大暑前为三之气,大暑至秋分前为四之气,秋分至小雪前为五之气,小雪至大寒前为终之气。
依据每年气候常规,每一气的主气都是守常的,初之气的主气是厥阴风木,二之气的主气是少阴君火,三之气的主气是少阳相火,四之气的主气是太阴湿土,五之气的主气是阳明燥金,终之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。六气的主气年年如此。
厥阴风木的概念是阴尽阳生,所以定为一年之始。这时的气候特点是地气返暖,万物萌动,“木”表示生发,“风”除了显示多风,还表示多变化而不稳定,称为“善行而数(shùo)变”。
少阴君火的概念是阴气收敛,阳气始至。气候特点是温而不热。“君火”与“相火”相异,“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”,是取类比象的表述。“君火”时如君临天下,光明普照,热多在形而少在实;一到“相火”,就如同宰相治国,才是实热。
少阳相火的概念是阳气正当少壮。气候特点是日渐炎热,而且火旺携风,所以常有风气相助。
太阴湿土的概念是至阴返阳,阳气在外,暑热夹湿,土育化万物。气候特点是雨多湿盛。
阳明燥金的概念是阳藏秋窗,“明”字原为“朙”,是月照窗棂之意,喻阳气收敛,热随秋去,金为肃杀之气。气候特点是天干气燥,寒霜渐临。
太阳寒水的概念是至阳返阴,阳气收内,水沉于下。气候特点是天寒地冻。
除了以上随季节规律性变化而确定的主气,每一气还有客气相佐。客气是依每年岁气的变化而推算出来的(见表一:岁气变化周期一览表)岁气的变化,是以“司天”和“在泉”来表述的,“司天”和“在泉”之气统辖全年,司天之气偏重上半年,在泉之气偏重下半年。再加上司天之气与三之气的客气相同,在泉之气与终之气的客气相同,则更强化了客气的影响力。有些时候,当季的气候特点更多的是反映客气的状态。
在主气和客气的共同作用下,就形成了每一气随岁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性气候特点。
比如2009年是己丑年,司天之气是太阴湿土,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,则气候特点是全年湿寒,上半年偏多雨,下半年偏寒冷。已经过去的三之气(5月下旬至7月下旬),主气是少阳相火,客气是太阴湿土,明显比往年雨水偏多。尚未来临的终之气(11月下旬至2010年1月下旬)在泉之气、主气和客气都是太阳寒水,三寒叠加,尽管会因物极必反,出现短暂热象,但整体上一定会比往年冬天要寒冷,大家届时不妨验证一下。
表一:岁气变化周期一览表
岁气 地支 |
司天 在泉 |
六气变化 |
气候 特点 |
|||
六气 |
主气 |
客气 |
||||
子 午 之 纪 |
司 天 |
少阴 君火 |
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
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
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|
火 燥 |
在 泉 |
阳明 燥金 |
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
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
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|
||
丑 未 之 纪 |
司 天 |
太阴 湿土 |
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
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
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|
湿 寒 |
在 泉 |
太阳 寒水 |
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
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
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
||
寅 申 之 纪 |
司 天 |
少阳 相火 |
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
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
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|
火 风 |
在 泉 |
厥阴 风木 |
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
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
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|
||
卯 酉 之 纪 |
司 天 |
阳明 燥金 |
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
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
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|
燥 火 |
在 泉 |
少阴 君火 |
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
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
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|
||
辰 戌 之 纪 |
司 天 |
太阳 寒水 |
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
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
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
寒 湿 |
在 泉 |
太阴 湿土 |
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
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
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|
||
巳 亥 之 纪 |
司 天 |
厥阴 风木 |
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|
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|
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厥阴风木 |
风 火 |
在 泉 |
少阳 相火 |
四之气 五之气 六之气 |
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|
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|
依据《黄帝内经·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》推演
五运六气的周期
从表一可见,气运变化每六年就出现一个相似的周期,比如在未年(羊年)的2003年出现的疫病“非典”,到丑年(牛年)的2009年又出现疫病“甲流”。气候与发病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(见表二:岁气与温病相关表)。我们暂称之为“似周期”。
表二:岁气与温病相关表
年 支 |
公 元 |
岁 气 |
易 发 病 气运 |
气候与 发病特点 |
|||
司 天 |
在 泉 |
气 运 |
主 气 |
客 气 |
|||
辰 |
1988 2000 2012 2024 2036 2048 |
太阳 寒水 |
太阴 湿土 |
初之气 大寒到惊蛰 1.23—3.21 |
厥阴 风木 |
少阳 相火 |
去年的少阴君火在泉之气此时迁移,相火与君火二气相交。气候反常地温暖而多变,易发疫病和温病。 |
戌 |
1994 2006 2018 2030 2042 2054 |
||||||
卯 |
1987 1999 2011 2023 2035 2047 |
阳明 燥金 |
少阴 君火 |
二之气 春分到立夏 3.21—5.21 |
少阴 君火 |
少阳 相火 |
阳热更盛,导致各种危急病症发生。人们常因患病突然死亡。 |
酉 |
1993 2005 2017 2029 2041 2053 |
终之气 小雪到小寒 11.23—1.23 |
太阳 寒水 |
少阴 君火 |
冬天气候反温,易发温病。 |
||
寅 |
1986 1998 2010 2022 2034 2046 |
少阳 相火 |
厥阴 风木 |
初之气 大寒到惊蛰 1.23—3.21 |
厥阴 风木 |
少阴 君火 |
气候反常地温暖而多变,易发生温病。 |
申 |
1992 2004 2016 2028 2040 2052 |
||||||
丑 |
1985 1997 2009 2021 2033 2045 |
太阴 湿土 |
太阳 寒水 |
二之气 春分到立夏 3.21—5.21 |
少阴 君火 |
少阴 君火 |
火热之气极盛,气候较热,易导致温疫病大流行,不论地区远近,都可发生。 |
未 |
1991 2003 2015 2027 2039 2051 |
||||||
子 |
1984 1996 2008 2020 2032 2044 |
少阴 君火 |
阳明 燥金 |
五之气 秋分到立冬 8.23-11.23 |
阳明 燥金 |
少阳 相火 |
气候燥热,易发生温病。 |
午 |
1990 2002 2014 2026 2038 2050 |
||||||
巳 |
1989 2001 2013 2025 2037 2049 |
厥阴 风木 |
少阳 相火 |
终之气 小雪到小寒 11.23-1.23 |
太阳 寒水 |
少阳 相火 |
时值冬令气候反温,易致温病、疫病发生。 |
亥 |
1995 2007 2019 2031 2043 2055 |
这种“似周期”的推算,仅以年岁的地支为参数,若再加上天干,则60年为一个“准周期”,称之为一个“甲子”。“甲子”不是单纯的纪年办法,它所包含的内在规律,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观测总结出来的。
西方民族的起源多是游牧为主,虽也受气候影响,但由于可以随时迁移,所以消弭灾害的能力比较强。而我们东方则不同,我们是以农业为主,必须对气候变化规律有更深透的了解。
60年“甲子”这一规律被我们的祖先广泛地应用于农业、医疗等生活中,并扩展到军事、经济、政治等领域,成为涉及天文、历法、物候、气象、地理等综合性很强、应用面很宽的一门科学。并在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中,逐步渗透进我们的文化,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再让时间验证一下
在中国历史上,曾多次发生疫病。虽然史书的记载不尽完整,但只要是比较严重的疫情,总会找到些蛛丝马迹。
在这次“甲流”发生后,李维贤先生(中医主任医师,原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所副所长)从大量史籍中,查找己丑年的疫情,居然被他抓住了规律性的现象,请看下表(表三: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)
表三: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
公元 |
朝代纪年 |
干支 |
疫 情 |
出处 |
269年 |
西晋武帝 五年 |
己丑 |
大疫 |
见《疫症集说》卷一 |
869年 |
唐懿宗 五年 |
己丑 |
宣、歙、两浙疫 |
见《唐书》卷三十六《五行志》 |
1049年 |
宋皇祐 元年 |
己丑 |
河北疫,遣使颁药 |
见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五十 |
1109年 |
宋大观 三年 |
己丑 |
江东疫 |
见《宋史》卷六十二 |
1589年 |
明万历 十七年 |
己丑 |
时疫盛行 |
见《伤暑全书》卷下附刻《疫证治案》 |
1709年 |
清康熙 四十八年 |
己丑 |
二月湖州大疫;四月桐乡、象山、高淳大疫;五月太湖大疫,青州疫;六月潜山、南陵、铜山、无为、东流、当涂、芜州大疫;十月江南大疫。 |
见《清史稿》卷四十《灾异志》 |
1769年 |
清乾隆 三十四年 |
己丑 |
娄县疹症大行 |
见怀抱奇《医彻》卷一《发疹类》;兼见沈又彭《伤寒论读》原书凡例 |
1889年 |
清道光 九年 |
己丑 |
邗上喉患盛行 |
见张振鋆《痧喉正义》江曲春序 |
从此表看,病毒病菌竟然如此听话,不是听我们人类的话,而是听从大自然的摆布。疫病与年运竟然有这么强的相关性。当时的记载太过粗略,没有发病月份的标注。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,依气运规律推算,发病应多在二之气。中医常说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”,当冬天不冷,阳气不能内收,藏而不能化精,则必成内热郁积,遇到二之气的少阴君火,使内热难以发散,内热遇外寒或内热夹湿,则很容易发生流感。
陆懋修的推算
晚清有一位名医,叫陆懋修(公元1818-1886年),儒医兼通,精于临证,在当时极有影响。他说“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,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”。依据此理,他将公元前2697年(黄帝八年)作为第一甲子的起始,推算至1864年,第76甲子。以人们所熟悉的有影响的古来医家为例,探索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,得出“湿寒、寒湿之运,则以温散温补为治者,非偏矣”,“风火、火风、燥火、火燥之运,则以凉泻清滋为治者,非偏矣”
(见表四: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)。
中医门派很多,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,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,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,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。而探究其内在原因,则是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。中医历来主张因人、因时、因地施治,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。
表四:六气变化与医家流派的相关性
甲 子 |
岁 气 |
公元纪年 |
用药特点 |
第49甲子 |
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|
184-213 214-243 |
张仲景以桂枝、麻黄之温,治中风、伤寒之病,用寒凉之青龙白虎汤治温热、湿温之病。时人习用乌、附辛热,为治多误。 |
第65甲子 |
阳明燥金 少阴君火 |
1144-1173 1174-1203 |
刘守真,燥火用事,亦宜于凉。 |
第66甲子 |
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|
1204-1233 1234-1263 |
李东垣,寒湿用事,故宜于温。 |
第68甲子 |
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|
1324-1353 1354-1383 |
朱丹溪,火燥用事,故宜于清。 |
第72甲子 |
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|
1564-1593 1594-1623 |
张介宾,寒湿用事,专主温补。 |
第73甲子 |
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|
1624-1653 1654-1683 |
吴又可,风火用事,温热暑疫,多用寒凉。 |
第74甲子 |
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|
1684-1713 1714-1743 |
火燥用事,相延用寒凉。 |
第75甲子 |
太阴湿土 太阳寒水 |
1744-1773 1774-1803 |
循故辙施治多乖。湿寒用事,王朴庄以温散温补见长。 |
第76甲子 |
少阳相火 厥阴风木 |
1804-1833 1834-1863 |
火风、燥火用事,霍乱盛行,尽为热证,陆懋修独以石膏、芩、连,清而愈之,或以凉水调胆矾,吐而愈之。 |
第77甲子 |
阳明燥金 少阴君火 |
1864-1893 1894-1923 |
依据陆懋修《六气大司天上下篇》
我们的再推算
陆懋修的推算,揭示了气运变化与中医医家流派的相关性,“补泻温凉,各随其运”,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的天人相应的理论。对于《黄帝内经》所说“必先岁气,毋伐天和”,陆懋修指出“此但就逐年之岁气言之,而六十年之岁气不可不讲也”。
按照这个规律,我们继续下推:
表五:第78-81甲子气运表
甲 子 |
主客气 |
公元纪年 |
气候特点 |
第78甲子 |
太阳寒水 太阴湿土 |
1924-1953 1954-1983 |
寒湿 |
第79甲子 |
厥阴风木 少阳相火 |
1984-2013 2014-2043 |
风火 |
第80甲子 |
少阴君火 阳明燥金 |
2044-2073 2074-2103 |
火燥 |
第81甲子 |
太阴湿土 太阳寒水 |
2104-2133 2134-2163 |
湿寒 |
由此可见,我们现在正处在风火之第79甲子。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,小时候一到冬天天气很冷,都需要穿棉裤、棉鞋,戴棉帽,有不少人手、脚、耳朵屡犯冻疮。而从1984年之后,据气象观测记载,至2008年之前,已经出现了16个暖冬,这又恰与我们推列的气运的变化规律相符(请看表六:1984-2013年30年气运表)。未来的第80甲子是火上加燥,直到2104年才会回到与1984年相同的坐标横轴,重新开始变冷。
当今的中医,虽然真正有功底的已存世不多,但仍可见寒凉派与温热派两派并存。正因我们这代人的年岁跨了两个不同的甲子,1984年以前为寒湿气运,则温热派多良效,之后为风火气运,与当年张仲景所处年代的气运相似,则又能以寒凉派胜出(见表四、表五)。
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辨证施治,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,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,正是我们的老祖宗的高明之处。“不知年之所加,气之盛衰,虚实之所起,不可以为工矣”,不考虑年运的变化,不从大处着眼,抓不住气运变化的大参数,只去抠脚趾头,又怎么能看好病呢?
表六:1984-2013年30年气运表
甲子纪年 |
公元纪年 |
司天之气 |
在泉之气 |
气候特点 |
甲子 庚午 丙子 壬午 戊子 |
*1984 *1990 *1996 *2002 2008 |
少阴君火 |
阳明燥金 |
火燥 |
乙丑 辛未 丁丑 癸未 巳丑 |
1985 1991 1997 2003 2009 |
太阴湿土 |
太阳寒水 |
湿寒 |
丙寅 壬申 戊寅 甲申 庚寅 |
*1986 *1992 *1998 *2004 2010 |
少阳相火 |
厥阴风木 |
火风 |
丁卯 癸酉 己卯 乙酉 辛卯 |
*1987 *1993 *1999 *2005 2011 |
阳明燥金 |
少阴君火 |
燥火 |
戊辰 甲戌 庚辰 丙戌 壬辰 |
1988 1994 2000 2006 2012 |
太阳寒水 |
太阴湿土 |
寒湿 |
己巳 乙亥 辛巳 丁亥 癸巳 |
*1989 *1995 *2001 *2007 2013 |
厥阴风木 |
少阳相火 |
风火 |
以*标明的年份应是1984—2007年间出现暖冬的年份,之后的暖冬还会出现在2008年、2010年、2011年和2013年。
大气变暖与淡水危机
从1984年到2013年,30年中将出现20个暖冬(至2007年已经出现了16个)。而且根据表五所推,这30年属于第79甲子的前30年,当以厥阴风木为主,气候虽会变热,但由于风具有“善行而数变”之性,其间还会出现偏冷的现象。
而其后30年,即从2014年到2043年,即第79甲子的后30年,则属于少阳相火当令,应该比前30年更热,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变暖将会更加突出。就是说现在还没热到头呢,至少要到2044年以后才有可能开始降温。在以温热为主的年运中,必然多发流感,大家应注意表2的提示。
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是,在第79甲子大气变暖之后的第80甲子,进入火燥当令,在热之上又加干燥少雨,恐怕将出现比较严重的淡水危机,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危机。
与其现在花大力气去防止大气变暖,不如赶快为解决淡水而未雨绸缪。改变大气变暖不是人力可为,而解决淡水缺少却是人必当为,舍当为不为而取不可为强为,实在不是明智之举。
气运的叠加
陆懋修依60年一个“甲子”的准周期,“扩而大之”,以6个60年,即360年为一大运;以6个600年即3600年为一大周。并“从厥阴风木运始”进行推算。
依此推算,从1984年起进入第14大运,至2343年前,这360年就是少阴君火和阳明燥金当令,属火燥大运。从公元904年至4503年,这3600年为第2大周,亦属火燥大周。可见,我们今天正是在火燥叠加的气运之中,气候变暖大势所趋。
只不过周期越长、越大,与某一年的相关性越小,影响力越弱。但这类叠加的推算却可以作为长期趋势的参考,或许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意义,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探索大自然规律的新的启示。
综合归纳、推理演绎、取类比象是我们祖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,与西方的统计演算、数理分析、精密实验一道,共同诠释着人类面对的各种事物。与西方相比,我们似乎少了一些精确性,但更多了系统性、完整性和变化性,从这个角度上评价,其科学性不容置疑。